標題: 30年的“反革命”终获无罪判决
moyan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2   Medal No.3   Medal No.4   Medal No.5   Medal No.6   Medal No.7   Medal No.8   Medal No.9   Medal No.10  
UID 1
精華 1
積分 100010
帖子 1066
威望 100010
金錢 1000000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13-7-10
用戶註冊天數 3964
用戶失蹤天數 2655

27.21.25.66
分享 
發表於 2013-10-21 15:00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30年的“反革命”终获无罪判决
30年的“反革命”终获无罪判决
作者: 胡振栋 胡声明   发布时间: 2006-10-26 16:42:47

30年的“反革命”终获无罪判决

文/胡振栋 胡声明

         

                   朱国忠

         

     拿着无罪判决书,朱国忠向记者讲述了他30年的申诉历程。

         

         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朱国忠无罪判决书。  
  2004年9月22日,朱国忠专程从辽宁锦州赶到湖北宜昌。在学院街旅社杨经理(人称“杨三姐”)的陪同下,他来到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办公室,向庭长王赞雄等人表示谢意。朱国忠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秉公执法,要不是胡兴儒院长等领导亲自过问,我这个戴了30年的‘反革命’帽子,还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摘掉呢!”说着说着,这位耿直的东北汉子只觉得鼻子发酸,两行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回到旅社,朱国忠向记者讲述了他30年来那历经坎坷与不幸的命运故事。

百里挑一幸运儿
不远千里来宜昌

  1951年9月26日,朱国忠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按照当时的说法,可谓“根红苗正”。身为长子的朱国忠聪明伶俐,3岁就能背诵《三字经》,5岁就会熟练运算加减乘除,加之嘴巴会说有礼貌,因而深得父母和街坊邻居的喜爱。几年之后,父母又为他生下了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朱国忠也在这一年初中毕业了。1970年1月,当地建设部门在全市8万多名中学毕业生中招聘工人,支援内地国防建设。满腔热血的朱国忠在父母和弟妹的支持下,也去报了名。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和考试等环节,朱国忠终于百里挑一,幸运地成为当时被录取的800多名同学中的一员。当时,朱国忠的父亲已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辽宁锦州合成纤维厂服务总公司总经理,母亲是厂里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别提有多幸福啊!”朱国忠讲到这里时,就显得异常兴奋。他对昔日美好生活的眷恋,更是溢于言表。同年2月,18岁的朱国忠打好行装,随原国家建委一局某公司,来到了位于湖北宜昌的某山区县,为一家机械厂修建厂房和安装设备。离开锦州之前,朱国忠成了全家人的骄傲。当地有关部门为他们披红戴花,还组织群众敲锣打鼓,把他们送上了火车。
  从东北冰天雪地的大平原,来到春意盎然的南国,朱国忠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惬意。他以兴高采烈的姿态,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朱国忠是一个性格豪爽、待人真诚的人,再加上他的聪明勤奋、热心快肠和英俊潇洒的外表,自然赢得了不少姑娘的青睐。1973年,朱国忠经人介绍,在远安当地谈了个女朋友。“那时的1年多时间里,我每周都要到女朋友家去一次。她爸爸也非常喜欢我,每次都去河里捞甲鱼给我吃!”多少年后,朱国忠仍对那段甜蜜的日子难以忘怀。

闲来无事听“敌台”
味精化水写“密信”

  1975年,朱国忠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
  当时,由于没有电视等娱乐设施,人们的业余生活十分贫乏。朱国忠喜欢看书,但附近又没有图书室。他是个外向活泼的年轻人,这样寂寞的日子,自然令他十分不快。就在这时,公司的许多同事都买了收音机。下班之后,听收音机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朱国忠非常羡慕。没多久,他也攒钱买了一台,而且比别人的收音机还要好,收的台还要多。“就是这台该死的半导体害了我一辈子啊!”朱国忠一说到当时的事情,心中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当年2月的一天晚上,朱国忠下班后正捧着收音机调台。突然,一个娇滴滴女人的声音出现了。他觉得好奇,就将频道调到最佳状态,全神贯注地听起来。不听不要紧,一听吓一跳 。“这不是人们常说的‘敌台’吗?”朱国忠惊得目瞪口呆。生性好奇的朱国忠并未就此罢手,他反倒觉得“越听越好玩”。从此,他开始迈入了危险的境地——继续收听境外广播。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辨别判断力,再加上受广播里反动宣传的蛊惑,朱国忠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试探着开始动作了。他按照境外广播主持人的要求,将两封言辞激烈、对现实表示不满的书信,通过当地邮电局,试图寄往境外电台主持人指定的收件人。朱国忠寄出的信,也是按照境外电台主持人所教方法写的:他先将钢笔的墨水管洗净,再将食用味精化成水灌在里面,然后在白纸上书写。这样一来,即便别人拿在手里仔细看,也不过是一张白纸。只有用碘酒往上一涂,才能读出字来。朱国忠说,他寄出两封“无字天书”后,几乎忘记了这回事。他依旧哼着东北小曲,继续上班干活下班玩耍,日常生活丝毫没有改变。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两封信,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一夜打成“反革命”
十年牢狱失初恋

  1975年6月的一天,朱国忠工作的厂里来了数名公安人员。听同事们议论说,“厂里出大事了”,“有一名潜伏的间谍,在向敌人写信报告情况呢!”“这不,公安就是来查这个人的!”一时间,厂里像炸开了锅一样。此时,朱国忠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是我自己惹了祸啊!”他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没过多久,公安人员就通过信封上面的笔迹查到了他。在他们的厉声追问下,朱国忠很自觉地坦白了所有“罪行”。他承认,自己的确向境外广播电台写了两封信,但他真的没想过要“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更不是什么“潜伏间谍”。办案人员拿出两封“无字”书信,朱国忠立即让公安人员取来碘酒和棉签,自己动手,慢慢将白纸上的内容全部显现出来了。
  年轻的朱国忠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彻底坦白了,就一定会换来宽大处理。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令他猝不及防。当天,他就被办案人员带走关进了看守所,并彻底失去了人生自由。同年9月28日,朱国忠被法院以“恶毒攻击诬蔑无产阶级司令部”和“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朱国忠不服,上诉于上级法院。但二审依旧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就这样,朱国忠被押往武汉蔡甸某监狱新生砖瓦厂服刑,强制进行劳动改造。同年12月10日,他所在的单位依据法院判决和当时的厂规厂纪,将他开除了厂籍。远在辽宁锦州的母亲得知儿子被打成“反革命”,又遭单位开除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万念俱灰,急得大病了一场。一家人一夜间都成了“反革命”的家属,他们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整天急得唉声叹气,但也无计可施。在监狱里,朱国忠不停地向管教干部申诉。他们也对这位东北小伙子的遭遇深表同情,立即将他的申诉材料反馈到二审法院。1979年7月14日,朱国忠谈女朋友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人之常情,“流氓罪”被取消,刑期减为10年。就在朱国忠服刑期间,他原来谈的女朋友也被迫与其分手,不久便嫁给了他人。朱国忠得知此事后, 急得茶饭不思。

出狱之后娶新娘
为讨清白又离婚

  1985年6月28日,朱国忠结束了10年的刑期,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当年,他34岁。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高墙电网的包围中度过了。此时此刻,朱国忠并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他思母心切,归心似箭,当即搭乘一辆便车来到武昌火车站,买票挤上了开往锦州的火车。
  踏进家门,朱国忠终于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父母。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昔日满头乌发、精明干练的母亲,如今已是两鬓苍白,咳声不断,忧郁成疾。由于身体不好,她50多岁就已病退在家了。直到这时,朱国忠才知道,在他服刑期间,父亲和弟妹们的提拔重用、参军进步等各方面,都因他是“反革命”导致“政审”不合格,从而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更使朱国忠觉得愧对家人,痛苦不堪。
  1986年初,在家人和亲友的关心下,朱国忠与一位比他小10岁的黑龙江漂亮女子在锦州结了婚。从此,他那颗受伤的心才得到一丝慰籍。同年11月14日,朱国忠迎来了令人欣喜的消息,法院根据他的申诉,再审宣告他无罪。然而,他还没有高兴多久,事情又发生了令人预想不到的变化。
  1987年6月5日,正当朱国忠忙于恢复工作、落实待遇时,法院再次作出刑事裁定,维持以前判处他10年有期徒刑的判决。陷入困境的朱国忠,被迫两次申诉。
  1994年,朱国忠结婚后的第8年,可爱的儿子出生了。在此之前,他们夫妇收养了一个乖巧漂亮的女儿。现在是有儿有女,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其间,朱国忠凭着勤奋聪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地做汽车装饰生意,并赚了一笔钱。他不仅新购了商品房,而且还拥有了汽车。
  然而,10年牢狱之苦和“反革命”的帽子让他郁郁寡欢。在出狱后的10多年里,他先后20多次往返于锦州和宜昌之间,每次光各种开销就要上千元。妻子和亲友都劝他现实一点, 放弃申诉算了。但朱国忠决心已定, 他说:“就算倾家荡产, 我也要讨回清白! ”
  2000年,忍无可忍的妻子终于提出和他离婚。朱国忠为了不连累家人,只得含泪表示同意。他与妻子商定,读初中的女儿由他抚养,6岁的儿子随母亲生活。他还把房子和变卖汽车等财产后的数万元存款,也全部给了她们母子,自己只留下了几千元的盘缠。从此,他独自一人继续进行着艰苦的申诉。

申诉路上多辛酸
幸遇好人“杨三姐”

  为了节省从锦州到宜昌之间的往返开支,朱国忠首先选择了最便捷的行车路线。其次,在生活开支方面尽量节约,做到不在路途中购买食品。每次临出发前,他都要找几个饮料瓶子,灌满冷开水;再就是买上几十个馒头,带上几袋萝卜干和榨菜。渴了,喝自带的白开水;饿了,啃冷馒头,吃榨菜萝卜干。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多亏‘杨三姐’大义相助啊!不然的话,我也坚持不到今天,更不用说申诉成功了!”朱国忠一提起他在宜昌遇到的“好人”,心里就显得十分激动和兴奋。“杨三姐”今年50岁,她2001年9月承包了街办企业“学院街旅社”。由于她敢于仗义直言,还经常无偿救助素不相识的困难群众,因而深得社区街办和学院街派出所的好评。她在家里兄妹中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就尊称她为“杨三姐”。
  2001年11月上旬,朱国忠又踏上了锦州开往武昌的火车。在车上,他由于连日劳累,不知不觉睡着了。等下车时一摸口袋,装在里面的800元钱早已不翼而飞。幸好,他放在编织袋里的馒头、榨菜和冷开水都还在。身无分文的朱国忠,只得风餐露宿,徒步而行。他用了3天时间,从武昌火车站沿公路步行150多公里到了仙桃市。当他啃完最后一个馒头,喝完最后一瓶水之后,由于连日劳累体力不支,就晕倒在公路边上了。刚巧,一辆回宜昌的出租车发现及时,顺道把他带了回来。因为在车上朱国忠曾迷迷糊糊地提到,要找老板人好的便宜旅馆住,所以司机就把他送到了学院街旅社。“当时老朱头发蓬乱,眼窝深陷,双眼布满血丝,身上尽是灰尘,双脚磨烂了直流血,鞋帮子也穿了,就象个要饭的叫花子!”“杨三姐”快人快语,她这样向记者形容第一次见到朱国忠时的情景。第二天,朱国忠一觉睡到下午3点才醒来。当他向“杨三姐”讲述了自己被打成“反革命”的经过后,这位素不相识的女老板感叹不已,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她一面安慰朱国忠,一面鼓励他继续申诉。当“杨三姐”得知朱国忠目前已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时,她当即毫不犹疑地说:“你就在我这里吃饭住宿,先不要谈钱的事。”“你将来申诉成功了,有钱就还,没钱就拉倒,算我积德又做了一回好事!”听到这些暖人心扉的话语,朱国忠感动得直搓双手,嘴里不知说什么好。

艰难申诉三十年
终审判决还清白

  就这样,朱国忠在学院街旅社安顿下来了。他每天奔波回来后,尽管身心疲惫,但一日三餐都能和“杨三姐”及服务员同桌吃饭,俨然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使他感到身在异乡不孤独, 更加坚定了申诉的信念。
  2002年9月2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兰芳亲自接待了朱国忠,并认真听取了他的陈述。此后不久,他的申诉材料转到了立案庭。因此案涉及到纠正原审错误判决,立案庭又按程序将材料转到了审判监督庭。
  从1975年到2004年,朱国忠为洗清“反革命”的罪名,进行了长达30年的艰难申诉,写下了100多万字的申诉材料。当记者问朱国忠凭什么力量支撑这样长期苦苦申诉时,这位坚强的东北汉子更是语出惊人:“凭着对共产党的信念!因为党讲实事求是,讲司法公正,讲以人为本啦!”
  2004年3月5日,朱国忠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这一天,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2003)宜刑再终字第5号《刑事判决书》,撤销了原有的4次有罪判决,宣判朱国忠无罪。并宣告,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判决书中说,朱国忠向外投寄挂钩信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但其行为,实为在敌台广播诱惑下受骗上当,目的在于向敌特机关索取钱财,并非以反革命为目的,也未进行反革命活动。原判定性错误,应予以改正。
  “我当时拿到判决书的时候,早已是泪流满面了!”朱国忠说,30年了,他就日夜盼望着这一天,“所以想请媒体帮忙捎一声:宜昌的法官,我老朱谢谢你们了!”
  朱国忠还告诉记者,他已深深地爱上了宜昌。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是块发展的好地方。他准备约老家的生意朋友来宜昌, 继续重操旧业, 新开一家汽车装饰公司。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记者、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
  2004年9月22日,朱国忠专程从辽宁锦州赶到湖北宜昌。在学院街旅社杨经理(人称“杨三姐”)的陪同下,他来到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办公室,向庭长王赞雄等人表示谢意。朱国忠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秉公执法,要不是胡兴儒院长等领导亲自过问,我这个戴了30年的‘反革命’帽子,还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摘掉呢!”说着说着,这位耿直的东北汉子只觉得鼻子发酸,两行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回到旅社,朱国忠向记者讲述了他30年来那历经坎坷与不幸的命运故事。

百里挑一幸运儿
不远千里来宜昌

  1951年9月26日,朱国忠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按照当时的说法,可谓“根红苗正”。身为长子的朱国忠聪明伶俐,3岁就能背诵《三字经》,5岁就会熟练运算加减乘除,加之嘴巴会说有礼貌,因而深得父母和街坊邻居的喜爱。几年之后,父母又为他生下了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朱国忠也在这一年初中毕业了。1970年1月,当地建设部门在全市8万多名中学毕业生中招聘工人,支援内地国防建设。满腔热血的朱国忠在父母和弟妹的支持下,也去报了名。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和考试等环节,朱国忠终于百里挑一,幸运地成为当时被录取的800多名同学中的一员。当时,朱国忠的父亲已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辽宁锦州合成纤维厂服务总公司总经理,母亲是厂里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别提有多幸福啊!”朱国忠讲到这里时,就显得异常兴奋。他对昔日美好生活的眷恋,更是溢于言表。同年2月,18岁的朱国忠打好行装,随原国家建委一局某公司,来到了位于湖北宜昌的某山区县,为一家机械厂修建厂房和安装设备。离开锦州之前,朱国忠成了全家人的骄傲。当地有关部门为他们披红戴花,还组织群众敲锣打鼓,把他们送上了火车。
  从东北冰天雪地的大平原,来到春意盎然的南国,朱国忠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惬意。他以兴高采烈的姿态,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朱国忠是一个性格豪爽、待人真诚的人,再加上他的聪明勤奋、热心快肠和英俊潇洒的外表,自然赢得了不少姑娘的青睐。1973年,朱国忠经人介绍,在远安当地谈了个女朋友。“那时的1年多时间里,我每周都要到女朋友家去一次。她爸爸也非常喜欢我,每次都去河里捞甲鱼给我吃!”多少年后,朱国忠仍对那段甜蜜的日子难以忘怀。

闲来无事听“敌台”
味精化水写“密信”

  1975年,朱国忠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
  当时,由于没有电视等娱乐设施,人们的业余生活十分贫乏。朱国忠喜欢看书,但附近又没有图书室。他是个外向活泼的年轻人,这样寂寞的日子,自然令他十分不快。就在这时,公司的许多同事都买了收音机。下班之后,听收音机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朱国忠非常羡慕。没多久,他也攒钱买了一台,而且比别人的收音机还要好,收的台还要多。“就是这台该死的半导体害了我一辈子啊!”朱国忠一说到当时的事情,心中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当年2月的一天晚上,朱国忠下班后正捧着收音机调台。突然,一个娇滴滴女人的声音出现了。他觉得好奇,就将频道调到最佳状态,全神贯注地听起来。不听不要紧,一听吓一跳 。“这不是人们常说的‘敌台’吗?”朱国忠惊得目瞪口呆。生性好奇的朱国忠并未就此罢手,他反倒觉得“越听越好玩”。从此,他开始迈入了危险的境地——继续收听境外广播。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辨别判断力,再加上受广播里反动宣传的蛊惑,朱国忠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试探着开始动作了。他按照境外广播主持人的要求,将两封言辞激烈、对现实表示不满的书信,通过当地邮电局,试图寄往境外电台主持人指定的收件人。朱国忠寄出的信,也是按照境外电台主持人所教方法写的:他先将钢笔的墨水管洗净,再将食用味精化成水灌在里面,然后在白纸上书写。这样一来,即便别人拿在手里仔细看,也不过是一张白纸。只有用碘酒往上一涂,才能读出字来。朱国忠说,他寄出两封“无字天书”后,几乎忘记了这回事。他依旧哼着东北小曲,继续上班干活下班玩耍,日常生活丝毫没有改变。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两封信,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一夜打成“反革命”
十年牢狱失初恋

  1975年6月的一天,朱国忠工作的厂里来了数名公安人员。听同事们议论说,“厂里出大事了”,“有一名潜伏的间谍,在向敌人写信报告情况呢!”“这不,公安就是来查这个人的!”一时间,厂里像炸开了锅一样。此时,朱国忠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是我自己惹了祸啊!”他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没过多久,公安人员就通过信封上面的笔迹查到了他。在他们的厉声追问下,朱国忠很自觉地坦白了所有“罪行”。他承认,自己的确向境外广播电台写了两封信,但他真的没想过要“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更不是什么“潜伏间谍”。办案人员拿出两封“无字”书信,朱国忠立即让公安人员取来碘酒和棉签,自己动手,慢慢将白纸上的内容全部显现出来了。
  年轻的朱国忠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彻底坦白了,就一定会换来宽大处理。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令他猝不及防。当天,他就被办案人员带走关进了看守所,并彻底失去了人生自由。同年9月28日,朱国忠被法院以“恶毒攻击诬蔑无产阶级司令部”和“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朱国忠不服,上诉于上级法院。但二审依旧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就这样,朱国忠被押往武汉蔡甸某监狱新生砖瓦厂服刑,强制进行劳动改造。同年12月10日,他所在的单位依据法院判决和当时的厂规厂纪,将他开除了厂籍。远在辽宁锦州的母亲得知儿子被打成“反革命”,又遭单位开除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万念俱灰,急得大病了一场。一家人一夜间都成了“反革命”的家属,他们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整天急得唉声叹气,但也无计可施。在监狱里,朱国忠不停地向管教干部申诉。他们也对这位东北小伙子的遭遇深表同情,立即将他的申诉材料反馈到二审法院。1979年7月14日,朱国忠谈女朋友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人之常情,“流氓罪”被取消,刑期减为10年。就在朱国忠服刑期间,他原来谈的女朋友也被迫与其分手,不久便嫁给了他人。朱国忠得知此事后, 急得茶饭不思。

出狱之后娶新娘
为讨清白又离婚

  1985年6月28日,朱国忠结束了10年的刑期,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当年,他34岁。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高墙电网的包围中度过了。此时此刻,朱国忠并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他思母心切,归心似箭,当即搭乘一辆便车来到武昌火车站,买票挤上了开往锦州的火车。
  踏进家门,朱国忠终于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父母。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昔日满头乌发、精明干练的母亲,如今已是两鬓苍白,咳声不断,忧郁成疾。由于身体不好,她50多岁就已病退在家了。直到这时,朱国忠才知道,在他服刑期间,父亲和弟妹们的提拔重用、参军进步等各方面,都因他是“反革命”导致“政审”不合格,从而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更使朱国忠觉得愧对家人,痛苦不堪。
  1986年初,在家人和亲友的关心下,朱国忠与一位比他小10岁的黑龙江漂亮女子在锦州结了婚。从此,他那颗受伤的心才得到一丝慰籍。同年11月14日,朱国忠迎来了令人欣喜的消息,法院根据他的申诉,再审宣告他无罪。然而,他还没有高兴多久,事情又发生了令人预想不到的变化。
  1987年6月5日,正当朱国忠忙于恢复工作、落实待遇时,法院再次作出刑事裁定,维持以前判处他10年有期徒刑的判决。陷入困境的朱国忠,被迫两次申诉。
  1994年,朱国忠结婚后的第8年,可爱的儿子出生了。在此之前,他们夫妇收养了一个乖巧漂亮的女儿。现在是有儿有女,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其间,朱国忠凭着勤奋聪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地做汽车装饰生意,并赚了一笔钱。他不仅新购了商品房,而且还拥有了汽车。
  然而,10年牢狱之苦和“反革命”的帽子让他郁郁寡欢。在出狱后的10多年里,他先后20多次往返于锦州和宜昌之间,每次光各种开销就要上千元。妻子和亲友都劝他现实一点, 放弃申诉算了。但朱国忠决心已定, 他说:“就算倾家荡产, 我也要讨回清白! ”
  2000年,忍无可忍的妻子终于提出和他离婚。朱国忠为了不连累家人,只得含泪表示同意。他与妻子商定,读初中的女儿由他抚养,6岁的儿子随母亲生活。他还把房子和变卖汽车等财产后的数万元存款,也全部给了她们母子,自己只留下了几千元的盘缠。从此,他独自一人继续进行着艰苦的申诉。

申诉路上多辛酸
幸遇好人“杨三姐”

  为了节省从锦州到宜昌之间的往返开支,朱国忠首先选择了最便捷的行车路线。其次,在生活开支方面尽量节约,做到不在路途中购买食品。每次临出发前,他都要找几个饮料瓶子,灌满冷开水;再就是买上几十个馒头,带上几袋萝卜干和榨菜。渴了,喝自带的白开水;饿了,啃冷馒头,吃榨菜萝卜干。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多亏‘杨三姐’大义相助啊!不然的话,我也坚持不到今天,更不用说申诉成功了!”朱国忠一提起他在宜昌遇到的“好人”,心里就显得十分激动和兴奋。“杨三姐”今年50岁,她2001年9月承包了街办企业“学院街旅社”。由于她敢于仗义直言,还经常无偿救助素不相识的困难群众,因而深得社区街办和学院街派出所的好评。她在家里兄妹中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就尊称她为“杨三姐”。
  2001年11月上旬,朱国忠又踏上了锦州开往武昌的火车。在车上,他由于连日劳累,不知不觉睡着了。等下车时一摸口袋,装在里面的800元钱早已不翼而飞。幸好,他放在编织袋里的馒头、榨菜和冷开水都还在。身无分文的朱国忠,只得风餐露宿,徒步而行。他用了3天时间,从武昌火车站沿公路步行150多公里到了仙桃市。当他啃完最后一个馒头,喝完最后一瓶水之后,由于连日劳累体力不支,就晕倒在公路边上了。刚巧,一辆回宜昌的出租车发现及时,顺道把他带了回来。因为在车上朱国忠曾迷迷糊糊地提到,要找老板人好的便宜旅馆住,所以司机就把他送到了学院街旅社。“当时老朱头发蓬乱,眼窝深陷,双眼布满血丝,身上尽是灰尘,双脚磨烂了直流血,鞋帮子也穿了,就象个要饭的叫花子!”“杨三姐”快人快语,她这样向记者形容第一次见到朱国忠时的情景。第二天,朱国忠一觉睡到下午3点才醒来。当他向“杨三姐”讲述了自己被打成“反革命”的经过后,这位素不相识的女老板感叹不已,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她一面安慰朱国忠,一面鼓励他继续申诉。当“杨三姐”得知朱国忠目前已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时,她当即毫不犹疑地说:“你就在我这里吃饭住宿,先不要谈钱的事。”“你将来申诉成功了,有钱就还,没钱就拉倒,算我积德又做了一回好事!”听到这些暖人心扉的话语,朱国忠感动得直搓双手,嘴里不知说什么好。

艰难申诉三十年
终审判决还清白

  就这样,朱国忠在学院街旅社安顿下来了。他每天奔波回来后,尽管身心疲惫,但一日三餐都能和“杨三姐”及服务员同桌吃饭,俨然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使他感到身在异乡不孤独, 更加坚定了申诉的信念。
  2002年9月2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兰芳亲自接待了朱国忠,并认真听取了他的陈述。此后不久,他的申诉材料转到了立案庭。因此案涉及到纠正原审错误判决,立案庭又按程序将材料转到了审判监督庭。
  从1975年到2004年,朱国忠为洗清“反革命”的罪名,进行了长达30年的艰难申诉,写下了100多万字的申诉材料。当记者问朱国忠凭什么力量支撑这样长期苦苦申诉时,这位坚强的东北汉子更是语出惊人:“凭着对共产党的信念!因为党讲实事求是,讲司法公正,讲以人为本啦!”
  2004年3月5日,朱国忠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这一天,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2003)宜刑再终字第5号《刑事判决书》,撤销了原有的4次有罪判决,宣判朱国忠无罪。并宣告,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判决书中说,朱国忠向外投寄挂钩信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但其行为,实为在敌台广播诱惑下受骗上当,目的在于向敌特机关索取钱财,并非以反革命为目的,也未进行反革命活动。原判定性错误,应予以改正。
  “我当时拿到判决书的时候,早已是泪流满面了!”朱国忠说,30年了,他就日夜盼望着这一天,“所以想请媒体帮忙捎一声:宜昌的法官,我老朱谢谢你们了!”
  朱国忠还告诉记者,他已深深地爱上了宜昌。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是块发展的好地方。他准备约老家的生意朋友来宜昌, 继续重操旧业, 新开一家汽车装饰公司。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记者、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
頂部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