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教父”就要归来(备忘录)
moyan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2   Medal No.3   Medal No.4   Medal No.5   Medal No.6   Medal No.7   Medal No.8   Medal No.9   Medal No.10  
UID 1
精華 1
積分 100010
帖子 1066
威望 100010
金錢 1000000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13-7-10
用戶註冊天數 3964
用戶失蹤天數 2655

111.176.208.176
分享 
發表於 2014-1-12 01:23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新“教父”就要归来(备忘录)
小说至今很畅销  读者还想看续集
新“教父”就要归来(备忘录)

  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
  陆建德

  《教父归来》招作者
  英语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前几个月有大规模改革措施,引起报界注意。上周兰登书屋又传来一条新闻。《环球时报》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美国电影《教父》(共三集,分别在1972年、1974年、1990年上映),读过原著或译本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小说《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MarioPuzo)已于1999年逝世(详细报道见本报1999年7月16日22版),长期与他合作的兰登书屋去年秋天做出惊人决定:以招聘的形式请人为这部获利丰厚的小说写续集《教父归来》。《教父》的名气太大,背后的商机也令人眼花缭乱,应征者不下百人,有两位还是来自英国。经过一番挑选,兰登书屋于本月7日宣布,《教父归来》将由现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写作课程主任马克·温加纳(Mark Winegardner)执笔,小说将在2004年秋推出。
  马里奥·普佐在写《教父》前发表过《黑暗的竞技场》和《幸运的朝圣者》两部长篇小说,评论虽好,销路却不畅。《教父》在1969年问世,作者的生活总算彻底改观。普佐后来还写过一些小说,但乏善可陈。1996年的一次拉里·金专访(CNN著名节目)也不能使他再度走红。除了和天才导演科波拉合写电影《教父》的剧本,普佐还为电影《超人》和续集写过剧本。
  小说和电影两相促进
  《教父》的内容随着纽约意大利移民科里奥尼家族的浮沉而展开。维托·科里奥尼年幼时父母和哥哥在家乡西西里岛被恶霸所害,他东躲西藏于1901年只身来到美国,在与美国社会相对隔绝的纽约意大利社区长大。移民不会而且也不可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受同胞欺侮在所难免。黑势力向商贩和店主强索保护费已成惯例。维托凭着他的胆略反抗成功,他甚至赶回西西里岛报仇雪恨。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当上了纽约黑社会头目、人人敬畏的“教父”。维托死后,他的小儿子迈克成了新的“教父”,黑社会内部几个强大的家族间又展开一轮新的杀戮。
  科波拉的三集《教父》是美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巨片。第一集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和最佳男演员金像奖,扮演老“教父”的马龙·白兰度为抗议美国在历史上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迫害而拒绝领奖,这又是一条轰动的新闻(白兰度1954年就因在《码头风云》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教父》续集穿插讲述维托年轻时的故事和迈克在20世纪50年代的厮杀,取得更大成功,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奥斯卡奖项,扮演青年维托的罗伯特·德·尼罗和扮演迈克的艾尔·帕西诺从此确立了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电影界的地位。一部续集赢得这么多荣誉,在美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90年科波拉与普佐再度联袂合作,彻底撇开小说原著,创作了《教父》第三集剧本,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影片以迈克之死结束。与前两集相比,《教父》第三集略为逊色。这次兰登书屋想推出《教父归来》,是不是打算为一部新的好莱坞大片做准备?小说和电影确实可以两相促进。小说《教父》目前已销售了2000万册以上,在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上它出现过67次,这非凡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影带来的。
  复仇的故事大有市场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文学中就有揭露黑幕的传统。《教父》直接描画了一些政客的无耻嘴脸,而且用黑手党有组织的犯罪隐喻更深层的腐败,与黑幕小说有相通之处。《教父》所表现的正义观和以家庭成员的绝对忠诚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完全不
  同于法制社会中的正义和公德。作为中国人,保持一定距离地理解这种价值取向不太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受屈辱的经历刻骨铭心,但是要将施辱者绳之以法却难上加难。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而言,法律的公道遥不可及。(北京多少私营企业遵照劳动法在春节期间发给民工三倍于平时的工钱?)哈姆雷特曾说到“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王子尚有此感叹,何况小民?诉讼往往是全方位的实力较量,金钱的作用岂能小看?1994年的辛普森案中,被告如没有强大而昂贵的律师阵容,判决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纲纪不振、政府执法能力低下的社会为“教父”们提供了存在的理由,他们以不合法的程序从严从速实现他们的“正义”,满足了部分读者的心理需要。各国能否从《教父》的流行中检讨自己的司法制度?《教父》中多复仇的内容,而复仇的故事总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武侠小说的流行就与复仇相关。外国文学中也不乏这类例子,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梅里美的《高龙巴》。至于《教父》中那些特别残忍、血腥的场景当然是不足取的,《水浒传》在这方面不也是一样吗?
  温加纳面临挑战
  续写名著总有狗尾续貂之嫌。12年前《飘》的续集不算失败,因为原著的结尾是开放型的,在斯嘉丽与她情人莱特的关系中有不确定的因素,亚历珊得拉·里普莱可以为斯嘉丽的新生活作安排。小说《教父》没有为续集预留空间,电影第三集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多少说明普佐和科波拉的续集令人失望。要写好《教父归来》,温加纳面临很多挑战。他的祖先来自德国和爱尔兰,就此而言他的背景很像科里奥尼家族中的法律顾问、维托的义子汤姆·赫根。但要驾驭“教父”的题材首先必须熟悉西西里和美国意裔移民文化。看来温加纳还需认真补课。纽约是最大的意大利后裔社区(纽约市前任市长朱利安尼是意裔),作一番实地观察或许不无帮助。
  温加纳今年41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写过有关棒球题材的小说。2001年他的《燃烧的弯弯河流》由哈考特公司出版,受到《纽约时报书评》的称赞。小说中有组织犯罪的场景十分突出,这大概是他入选的主要原因。
  《教父归来》的前期运作有很浓的商业色彩。普佐的版权管理人是儿子安东尼,他十分支持续写《教父》,并一语惊人:“我的父亲总是说,致富光荣。”▲
  马里奥·普佐在工作了一天后愉快地抽雪茄。
    《环球时报》 (2003年02月14日第十一版)
頂部
moyan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2   Medal No.3   Medal No.4   Medal No.5   Medal No.6   Medal No.7   Medal No.8   Medal No.9   Medal No.10  
UID 1
精華 1
積分 100010
帖子 1066
威望 100010
金錢 1000000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13-7-10
用戶註冊天數 3964
用戶失蹤天數 2655

27.21.149.147
發表於 2014-1-20 10:05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教父》:现代文明中的英雄史诗
作者:支离疏
2014-01-03 13:07:30
从某种角度来说,黑社会力量是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许多文学电影中,他们甚至是正义最后一块遮羞布,水浒好汉、帮会、罗宾汉,都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

法律之外的麻烦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问题解决者,法律之外的正义维护者,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会学理由。

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电影,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教父三部曲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

一、outlaws

《水浒传》有一个英文译名《outlaws of the marsh》,直译过来就是“沼泽地里的法外之徒”,outlaw是个很耐人寻味的词,法律之外的人,与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司法系统格格不入的人,outlaws是江湖中人,有着强烈的宗法意识,是文明社会隐性的必要补充。任何先进公正的司法系统都有其漏洞,都有漏网之鱼,它的目的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保证大部分的正义,剩下的那部分只能用最原始、最民间的方式,求助于有着同司法系统一样震慑力的势力:黑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黑社会力量是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许多文学电影中,他们甚至是正义最后一块遮羞布,水浒好汉、帮会、罗宾汉,都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教父1》开头,殡仪馆老板找教父寻求“justice”,因为法律失效了,让伤害女儿的恶徒免于惩处,蛋糕店老板请求教父解决女婿的移民问题,也是如此——法律失效或有违人情,那就靠另一种力量解决问题。

法律之外的麻烦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问题解决者,法律之外的正义维护者,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会学理由。在《教父》三部曲中,有几场精彩的诉讼情节,第二部中第二代教父迈克尔与背叛他的家族成员弗兰克·潘坦居利对簿公堂,在最后关头请出了潘坦居利的哥哥,力挽狂澜,终于保全自己“合法”的身份——耐人寻味的是,潘坦居利之所以忌惮自己的哥哥,是因为他哥哥是个老派的人,“忠于自己的家族”是一个男人的头等信条。第三部中,迈克尔苦心积虑让柯里昂家族的生意完全合法化,和梵蒂冈、意大利政府高层、美国的其他黑帮家族斡旋,千方百计为家族历史洗白。在《教父2》中,有一处情节是古巴官员感谢美国的实业家,这一段圆周运动特写镜头的运用,和《教父1》中纽约五大家族和解的场景,几乎完全相同。这种对比有着深沉的意味:家族的生意正在从outlaws走向inlaw,为《教父3》中大规模地洗钱计划埋下伏笔。从“outlaw”到“inlaw”这个吊诡的转变,是现代文明里“民主”的力量,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游戏规则,杀人越货挣来的家产才能保存。和世界上大多数暴力革命政权一样,通过“outlaw”获得财富、荣誉、地位和话语权,然后得以“inlaw”,摇身一变成为规则制定者和维护者,就像第一代教父对迈克尔的期望一样,希望他成为“柯里昂参议员、柯里昂州长”,这是文明社会强大的吸附作用,也是文明社会最大的荒谬之处。

《教父》系列开篇第一句台词,那个殡仪馆老板说“I believe in America。”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讽刺性题眼。相信美国,所以教父能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意大利移民发迹,从经营橄榄油发展到纽约五大家族之一。教父是美国梦黑色版本的实现者,这个国家自由民主,机会均等,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够精明,社会就反馈给你应得的地位和财富。许多人认为,《教父》三部曲是美国梦破灭的隐喻,这就好比中学教材里说《红楼梦》象征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衰败一样——不是所有的幻灭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迈克尔·柯里昂从第一部里一鸣惊人,到第二部运筹帷幄,第三部孤独终老,是一个渐渐迷醉于权力、荣誉的过程,他把这种迷醉混进了对家庭的热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家人身上,宣称这是对他们的保护。迈克尔走向孤苦伶仃是一种命运的必然,像每一个暴君一样,这种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是花开花落式的必然,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式的必然,是每个人生命的走向,这一角色,有着西方文化中最显著的宿命色彩。他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把这种人生悲剧戏剧化、夸张化了。

当然,《教父》系列有着明显的政治因素,《教父1》的背景是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教父2》到了五六十年代,有古巴动乱的历史背景,《教父3》则是全球金融流通的1979年。但这些历史节点并没有特别的政治立场,而只是作为背景决定了电影的叙事宽度,增加了史诗色彩,但真正决定电影史诗气质的是角色的命运轨迹,一个偏执自负而果敢悲壮的英雄故事。

二、基督黑帮

《教父》系列中对宗教的讨论若隐若现,善恶的界限被优雅、温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第一部末尾,迈克尔成为康妮儿子的教父,仪式的同时,他把纽约其他大家族的头领一个个杀死。神父问他信不信上帝,他面不改色地说:“信”,神父问他是不是发誓拒绝撒旦的引诱,他说“是”。和开头那句“I believe in America”一样,这两句问答成为了又一个层面上的、贯穿三部曲的隐喻。第二部迈克尔中风后狂呼弗雷多的谵妄,第三部中迈克尔对神父的忏悔,都像一个宗教车站,在情节向波澜壮阔、不可回头的方向前进时,在这样的车站停一停车,触碰下宗教命题,然后继续前行。电影没有过多渲染善恶分界的主观色彩,相反,在整个教父系列中,善恶的讨论是隐晦的、暧昧的,可以说是故意为之。

教父的形象颠覆了我们对黑帮大佬的传统认知,不再一脸横肉飞扬跋扈,可以温和仁慈,不再腰里手枪脖子金链胸口纹身,可以穿着西装胸口插朵玫瑰抱着猫决人生死于千里之外。教父极其体面优雅的形象,是文明社会的浸淫标志,而这种形象背后,依然是残忍的黑帮勾当,当马龙·白兰度以极其平和的口气说出那句名垂影史的经典台词“我会提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时,黑社会的暴力行径被最大化地消解了,由此产生出巨大的美学张力。优雅与暴力,可以如此和谐的融于一体。

在这一点上,科波拉为自己辩解:“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那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事实上,影片里只有极少的真正暴力场面,而且非常短暂。”

对于柯里昂家族来讲,基督信仰不能说是空头摆设,这种信仰更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作为一种警醒的象征存在。教父利用了这种宗教关系,汤姆·哈金有句台词,“对意大利人来说,教父教子是一种宗教上的亲密关系。”在黑手党组织中,这种宗教关系代替了官僚性质的领导结构,有着人情味以及不可动摇的权威性。表面上看,柯里昂家族的发迹史,迈克尔拓展势力版图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宗教信仰赤裸裸地挑衅和利用,但他们不是简单的暴力黑帮,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基因遗传,家庭至上,对宗教有着一种天赋的深沉,虽然这种深沉常常呈现为困惑纠结。第二部中迈克尔饱受“该隐杀兄”的精神折磨,第三部一方面揭露梵蒂冈黑幕,一方面在神父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在挑衅与信服之间摇摆,升华了迈克尔这一角色的悲剧性。

导演在三部曲里都安排了大规模刺杀场景,娴熟地运用交叉蒙太奇表现复仇情节。第一部末尾,在宗教仪式中不时切入对纽约其他大家族的清洗镜头,第二部中对海门·罗斯派的复仇,第三部中对梵蒂冈教会、政府势力的复仇。尤其在第二部中,迈克尔派心腹在船上杀害哥哥弗雷多,正是在弗雷多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完之后。这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情节设置,使宗教主题更加具有张力。第三部中,日渐衰老的迈克尔在拥抱女儿玛丽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了保护你,我宁愿在地狱受烈火焚烧。”

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电影,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教父三部曲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维多·柯里昂、迈克尔·柯里昂的形象都偏向果敢、仁爱、冷静的正面形象),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

三、古典主义叙事的荣光

《教父》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以盛大宴会开场,第一部里康妮的婚礼,第二部迈克尔慈善宴会,第三部迈克尔授勋仪式,三个开场尤其是第一部长达半小时的婚礼开场,有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情,出色的配乐和流畅的长镜头,将黑手党的民族传统、家庭至上的观念表现出来。在叙事上,第一部明显最为圆熟,第二部运用了更多的技巧诸如闪回、对比,第三部的画面感和悲剧感上佳,可惜不少情节太过鸡肋。第一部中,婚礼开场极其重要,从各方面奠定了教父系列的基调,暗黑系光线,表演风格等等,在叙事上,这半小时伏线密集,对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里埋下的几处伏笔,在后来的剧情中全有呼应,新颖的是,这几处呼应并不是决定情节走向的,不是骨架,而是草灰伏线式连接,比如殡仪馆老板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长子桑尼被枪杀后,教父拜托他来为爱子整理遗容。蛋糕店老板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被枪击后,在医院里和迈克尔假扮保镖护卫教父。路卡亦然,在关键人物索拉索出场后,去卧底遭杀。这几处情节,都没有决定剧情的走向,而是连接了前后剧情,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融为紧密的整体。而且这种呼应是古典叙事中常见的“受恩-回报”式呼应,叙事节奏绵劲,对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渲染。

《教父》系列中的呼应

人物                  受惠于教父                         回报/背叛教父

殡仪馆老板             处理女儿事宜                     为教父长子桑尼整理遗容

蛋糕店老板        解决女婿移民问题                     恩佐与迈克尔保卫教父

路卡             教父对他的信任与尊重                  去塔塔基利亚家族做卧底

歌星强尼·方亭   解决合约问题、担任电影男主角问题       帮助柯里昂家族的酒店生意

保利                 教父司机                         受贿密谋害死教父

卡洛                 教父女婿                         设计害死教父长子桑尼

泰西欧               教父心腹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弗雷多               教父次子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潘坦居利             教父心腹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梵蒂冈神父       第二代教父合作伙伴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萨沙              柯里昂家族分支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安泰贝罗          柯里昂家族分支                      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表格中的故事节点,加上柯里昂家族成员之间的戏份,基本架构起教父三部曲宏大的叙事框架,这些故事节点有的一笔带过,但举重若轻地把前后的叙事节奏统一起来,使得庞大的关系网明晰化,更增添了电影的史诗气质。

1974年的《教父2》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论叙事的精纯比第一部稍欠火候,但在社会画面的展开、戏剧性的营造上,都是上佳。1990年,与《教父2》时隔十六年后,科波拉又推出了被许多影迷斥为失败之作的《教父3》,业内认为这是科波拉经历了80年代的事业低潮期,吃老底的做法。和前两部相比,《教父3》确实稍逊,但在许多方面可看性很强,比如安迪·加西亚成功塑造的第三代教父形象,风头无限,充满朝气,而最后一段迈克尔在剧院台阶上的痛失爱女的戏份,短短几分钟,阿尔·帕西诺的表演足以名垂影史,有着浓重的古希腊悲剧味道。

四、电影传奇

科波拉执导《教父》时刚刚三十出头,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起初对这种黑色暴力题材很不感兴趣,更对原著小说中过分美化黑手党的审美倾向表示反感。但他的拍摄仍然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对黑手党的道德评判,甚至将柯里昂家族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暧昧。《教父》系列的镜头、光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成为后世电影的典范。《教父》三部曲尤其是1、2部中,有多处极其经典的镜头运用,比如开场老教父背对镜头,听着殡仪馆老板讲话,光线很暗,等耳语过后,突然正打,然后慢慢拉开镜头,呈现全屋的场景,将教父威严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第一部的结尾处,景深镜头的运用也堪称经典,凯站在近景,远远看着迈克尔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礼,之后门缓缓关上,象征意味十足。第三部中,迈克尔中风在床,凯前来探望,但始终与迈克尔保持距离,镜头非常吝啬地不将二人置于同一个中景画面,一味地枯燥地正反打,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对剧情的发展、人物心理的刻画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实际上,经典对细节的把握一直超乎寻常,比如凯在第一部中出现的场合,所穿衣服的样式与颜色总是与周围形成较大的反差,这些都是或强或弱地暗示,凯与这个意大利家族之间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教父1》中的打光是极为革命性的,在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尝试如此暗的光线,殡仪馆一段,是这种黑白对比光最为强烈的一幕,教父从黑影中走出来,五官轮廓分明,阴影的处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托了这一桥段的悲伤情绪。摄影师戈顿·威利斯之后和伍迪·艾伦合作了《安妮·霍尔》、黑白片《曼哈顿》、《西力传》,他的光线运用一直非常大胆。

《教父》的布景也非常地道,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评:“决定用符合过去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中期与后期)的舞美,这一点很关键;倘若他们真如原本计划的那样,为省钱而把整个故事搬到现代,这电影绝对不可能成功。但它作为一部时代剧却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充斥着线条流畅、凹凸有致的豪华轿车和战后流行的各式帽子。科波拉和摄影师戈顿·威利斯(Gordon Willis)一起,用彩色摄影实现了某些有意思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部分,有一种褐中带红的色泽,稍稍过曝,感觉就像是一份1946年的报纸增刊。”

教父系列的配乐,是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由尼诺•罗塔和卡曼•科波拉联合创作,前者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御用配乐,号称“意大利电影音乐教父”,创作了具有浓郁西西里风情的配乐,尤其是开场的那段Main Title (The Godfather Waltz),伴随字幕展开,小号声极为苍凉,然后以中音提琴重复渲染,最后过渡到单簧管主奏的圆舞曲主旋律,极尽伤感。这段片首曲已经成为教父的标志。后者是导演的父亲,那首轻快舞曲Connie's Wedding也很出色,顺便一提的是,扮演Connie一角的塔利娅·夏尔,是导演科波拉的妹妹,也就是这位音乐人的女儿,这段配乐自然饱含深情。

教父系列的背景花絮足够出一本书,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竞争迈克尔·柯里昂一角的趣事,马龙·白兰度与派拉蒙公司的矛盾,在《教父2》末尾未能出演,第3部本来有军师汤姆·哈金的大量戏份,但角色扮演者罗伯特·杜瓦尔要求与帕西诺同样的片酬,只能割爱,更改剧本。科波拉为了节省成本,起用了整个科波拉家族。女儿索菲亚·科波拉先是扮演了洗礼的婴儿,然后是少年移民,然后在第三部里扛起大梁做了女主角,妹妹夏尔则在三部曲里有着稳定的发挥。母亲、两个儿子,在一些场景里跑了龙套,父亲不用说,是电影的配乐。第三部中教父女儿玛丽·柯里昂一角,茱莉亚·罗伯茨有意出演,可惜档期冲突,丽贝·卡西佛试镜当天遭影迷枪杀,麦当娜主动请缨,科波拉一票否决,只好再次启用自己的爱女。最有趣的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他也曾兴致勃勃地参加试镜,主要角色不行,就应募小角色,结果一无所获,大受打击,开始转向编剧一行。

《教父》系列对电影史、黑帮类型片、流行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它是无数导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随便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20世纪最佳演员之一,这些伟大影星的出色演绎,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诗性,使这部电影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
頂部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