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葛洲坝集团15个社会职能单位移交地方内幕
moyan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2   Medal No.3   Medal No.4   Medal No.5   Medal No.6   Medal No.7   Medal No.8   Medal No.9   Medal No.10  
UID 1
精華 1
積分 100010
帖子 1066
威望 100010
金錢 1000000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13-7-10
用戶註冊天數 3950
用戶失蹤天數 2641

58.50.203.186
分享 
發表於 2013-12-8 14:28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葛洲坝集团15个社会职能单位移交地方内幕
葛洲坝15单位集体“转正”2006-01-04 00:00:00      记者 汪洋    三峡晚报
2005年12月20日下午4时许,西陵中学校长刘立丹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慷慨激昂:“现在,学校归口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我们终于成了正规军!”
    总部位于宜昌市的葛洲坝集团,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学校、医院、公安、检察、法院、生活服务、离退休人员管理等,一应俱全。去年12月,葛洲坝集团公司先后与湖北省政府、宜昌市政府签订“移交协议”和“补充协议”,这标志着其社会职能分离工作进入具体移交阶段。

社会职能移交进行时
    宜昌市沿江大道7号一栋8层的大楼,是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办公所在地。
    走进宽敞气派的办公大楼,在一楼大厅左侧的橱窗上,可以看到“葛洲坝第六届小学生综合素质大赛剪影”;右侧是葛洲坝实验小学五(5)班学生、“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王书瑞的介绍。与这些花花绿绿的宣传栏相比,大厅显得空旷而冷清。
    记者了解到,2005年1月5日,葛洲坝集团公司对教育实业集团机构进行了精简。“机构精简后,空出了一些办公室,所以显得冷清。”一名工作人员说。
    此次精简有多项举措,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两项:撤销原教育培训部,组建基础教育部,负责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小学校教学、行政管理及校办企业的日常管理;所辖葛洲坝高级中学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葛洲坝外国语
学校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这是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保障基础教育顺利移交创造内部条件。”
      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党群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集团管理的十余所中小学校,目前正处于移交的过渡期,还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根据协议,所有移交学校教职工工资将由宜昌市财政发放;2005年12月,还是由葛洲坝方面借发工资。”
      去年12月7日,葛洲坝集团公司与湖北省政府签订了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协议”;9天后,葛洲坝集团公司又与宜昌市政府签订“补充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葛洲坝集团公司社会职能分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进入具体移交阶段。
      协议规定,葛洲坝集团公司在湖北所办的15个社会职能单位,成建制地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15个单位中,除一个在荆门市(葛洲坝水泥厂子弟学校)外,其他14个均在宜昌市。近日,葛洲坝集团公司也将与荆门市政府签订“补充协议”。这14个单位包括葛洲坝检察处、葛洲坝人民法院以及11所中小学和一个教研室机关,共计2519人。移交内容包括这些单位的资产、在职职工和离退休教师等。
      教育界人士认为,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小学移交到地方后,多方受益:首先,剥离了企业办基础教育的社会职能,有助于其轻装上阵;其次,学校回到了地方政府的怀抱,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再次,教师移交给宜昌市教育局管理后,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统一教学标准和模式;而企业职工子弟在入学、教育和收费等方面,将与地方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我们终于成了正规军!”
      2005年12月20日下午4时许,葛洲坝西陵中学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了一个重要消息:学校将成建制移交给宜昌市管理,有关移交的协议已经签订。
      事实上,早在几天前,学校的很多教师就通过市内媒体获知这一消息;而更早的时候,消息灵通人士对此已经有所耳闻,只不过“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在会上,西陵中学校长刘立丹慷慨激昂:“现在,学校归口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我们终于成了正规军!”他要求所有教职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散会后,刘立丹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西陵中学有辉煌的过去,在校人数最多达到6000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之一,但这些情况一直不为市民所了解,今后要多出成绩,树立学校的品牌效应。”
      “对我们学校来讲,要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对老师个体来讲,也应该顺应潮流,提高个人素质。作为学校新任校长,我也有一个‘私心’,希望在任期内修建一栋综合实验楼,购置一些急需的教学器材。”
      与刘立丹深有同感的,还有葛洲坝高级中学校长蒋含丹,“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小学成建制移交给宜昌市,这是一件大好事,宣布我们跨入正规军行列。对我们学校来说,移交后,机遇和挑战并存。”[Page]
     “相比较夷陵中学、宜昌市一中等‘省重点’,这五年,葛洲坝高级中学发展相对滞后,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是投入还不够,二是生源的局限。”蒋含丹说,学校移交给宜昌市以后,每年的教育投入将大大增加,从目前近百万元的水平,增加到700多万。
      另外,招生范围也从葛洲坝扩大到宜昌市,生源有了保障。
      作为葛洲坝惟一一所“省重点”、“省示范”,葛洲坝高级中学每年招生人数维持在5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葛洲坝每年初中毕业生数量约900人,而宜昌城区每年初中毕业生数量约8000人,“从900人中选500人,生源质量可想而知;而移交到地方后,意味着从8000人中挑选500人,生源更加优质。”
      “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招生,优质生源就有了保障,学校品牌效应就永远不倒,从而赢得宜昌市民的口碑。”蒋含丹介绍,当然,一部分“尖子生”可能会流失到夷陵中学、宜昌市一中,但学校生源总体质量将有大幅提高。为了在更大范围应对竞争,学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了解到,无论是西陵中学这样的“普中”,还是葛洲坝高级中学这样的“重点”,开始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和练兵活动,提高老师素质,“因为我们不再是游击队,而是正规军了!”

教师工资待遇有望提高
    让学校老师兴奋的原因还有,移交后,他们的工资待遇有望提高。
    尽管是同等学校、同等职称,但在教师收入方面,葛洲坝明显低于宜昌市,“这个差别不太好说,好像有几百块吧!”蒋含丹说,造成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两边工资结构的不同,“仅档案工资,宜昌市同等学校的工资就比我们高,更不用谈其他津贴、奖金了……移交给地方后,教师待遇有望提高。”
    对此,西陵中学校办的一位老师也有同感:“葛洲坝这边,已经几年没有涨工资了!”据他介绍,几年前,葛洲坝集团公司教师们的工资处于相对高位,后来财政部多次加薪,但是企业一直没有动静,“地方上的教师们就不一样了,工资连跳几级,现在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了,多出300-500元不等。”
    以西陵中学校长刘立丹为例,虽然是“葛洲坝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葛洲坝首届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并已有23年工龄,但其应发工资为1600元,扣除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等项目,实发工资不足1300元。
    记者了解到,在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所属的十余所普通中小学里,西陵中学还有门面出租、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收入,经济状况算是比较好的。“西陵中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了。”一位老师如此感慨。
    12月21日,记者分别联系葛洲坝法院和检察处,询问移交后机构和人员的变化。葛洲坝法院政治部主任向高德、葛洲坝检察处办公室魏姓负责人均称:“因为还在移交过程中,变化还不是很明显;大家心态都比较平和。”
    据知情人士透露:对归口到地方,葛洲坝法院和检察处工作人员都很高兴,但相比较移交的教师而言,收入不会有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法院和检察处工作人员工资参照葛洲坝集团公司机关标准,已经处于相对高位。”

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失
    早在几年前,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就意识到: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是“大势所趋”,将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分离出去,不仅可盘活不少闲置资源,还可为企业节省大笔支出;另外,移交单位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广大职工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
    2000年初,经宜昌市和葛洲坝方面协商,葛洲坝公安处正式纳入宜昌市公安局序列,成为宜昌市公安局城区一个分局,即夷陵公安分局。2003年底,由夷陵公安分局更名的“宜昌市公安局平湖分局”正式挂牌,百余名“企业警察”脱胎换骨成为“正规军”。
    从2000年初到2003年底,葛洲坝公安处的经过了近四年的“艰难移交”,而其他单位的移交,进展也比较缓慢。既然是一件“双赢”的“大好事”,为何拖了几年之久?“葛洲坝社会职能分离办”一名负责人一语中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到钱的问题。”
    以1996年为例,葛洲坝集团公司营业利润9000万元,而全年投入文教卫、公检法、基地维护及市政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1亿元,企业负债经营,企业教育等社会事业也陷于困境。移交后,会不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压力?涉及职工的利益会不会受到损害?而根据国办发[2005]4号文“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问题将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据介绍,该项既政策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企业和地方的利益,也充分考虑了移交单位事业发展的需要。[Page]
    “原来由企业开支的这部分支出,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列入它的财政基数,确保职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据这名负责人说,如果企业支出水平比较低,比如教师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管辖学校的水平,将把它补齐。
三 峡 之 路 --- 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改革纪实
1999-08-24    陈中原(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 中国教育报  点击: 993
    这份文件激荡着3000名教职工的心。
    这份文件牵动着5万名水电建设者的心。
    这份文件牵挂着葛洲坝集团公司和当地政府决策者的心。
    坚决要把学校交给地方。这是葛洲坝集团公司的态度。第一次不成,就第二次、第三次……。不宜接收。这是当地政府的态度。葛洲坝集团公司办公室1998年的第226号文件清楚地记载了一段历史。读完这份文件,一股酸楚直冲心头。难道学校成了没人要的"孩子"!难道学校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
    瞬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把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的几十所子弟学校一起推上了浪尖。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与其任人摆布,不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是葛洲坝教育者别无选择的决断。时代变化。自力更生的内容变了,不是自给自足,更不是封闭,而是改革开放。最终,他们选择了风云变幻的市场,面向市场、围绕市场办学,实现教育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走教育产业之路。

    葛洲坝工程。辉煌的历史丰碑。当年,数万名建设大军云集宜昌;按照计划,学校、医院、公安等机构应运而生。他们共同组成了葛洲坝工程局。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社会渐渐展露雏形。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4万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一切按计划,一切靠计划。前方生产,后方生活,都在国家计划的保护之列。生产任务,国家计划给;消费支出,国家计划拨。葛洲坝工程局成为一个按计划运行的有机体,成为我国最大的建筑施工企业。
    三峡工程。又一座新的历史丰碑。新建设,新形势。三峡工程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竞争激烈。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葛洲坝工程局改组成了葛洲坝集团公司,成为国务院计划单列的大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变。
    他们照章纳税,但是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自己还得继续办社会。双重支出,企业不堪重负。公司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1996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缴纳的各种税费1.3亿元,营业利润9000余万元,但全年投入文教卫、公检法、基地维护及市政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1亿元。因此,昔日的计划支出如今成了额外开支,被当作包袱或负担。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为此,1998年10月9日,葛洲坝集团公司邀请宜昌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到公司"机关"作客,请求当地政府帮助解决几个突出问题。随后,宜昌市政府有关部门和葛洲坝集团公司有关单位及时进行了协商,提出了处理意见。
    就公安机关的移交等4方面的问题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而所属中小学移交等7方面的问题,"正在协商解决或目前暂不能解决"。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998年第20号函清楚地记载了这段历史。这份文件告诉我们,早在1995年、1996年、1997年,葛洲坝集团公司就曾经向宜昌市人民政府提出,要求返还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文件说:"解决此问题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将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问题,市教委认为,"目前不宜接受,一是接管学校后每年增加市财政支出数千万元无力负担;二是该集团公司所属学校已经省教委批准成立了葛洲坝教育集团,不宜再交地方政府管理"。
    看来,葛洲坝集团公司将所属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还要求等待。在等待移交的痛苦时期,学校怎么办?
    入不敷出,投入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越来越难办。1996年,不包括各公司、厂自办的子弟学校和幼儿园,葛洲坝集团公司有各类办学实体29个,在校学生22000余人,教职工3000多人,年需经费6000多万元。可是,集团公司全年投入整个文教事业的资金才4000多万元。生存面临危机。维持现状都成为问题,哪还谈什么发展。
    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解决?钱哪里来?向葛洲坝集团公司要,难办了。以前,总公司和分公司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总公司的控制之下,总公司容易筹集经费。如今,葛洲坝集团公司变成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票上市公司。原来的总分公司体制变成了母子公司,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以资本为纽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集团公司既没有财力同以往一样的财政拨付教育经费,又不能按照以往行政命令手段要求子公司拨付教育经费。教育筹措经费面临的新形势相当严峻。
    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解决?钱哪里来?向社会要,怎么要?围绕着这个主题,他们进行了几年的思考,理论探索点明了方向。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是,我们教育系统呢?具有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吗?没有。"企业教育内部缺乏活力。教育系统在经费上吃着'大锅钣',用多少钱,企业就拨多少,办学不讲效益,不计成本。教师端着'铁饭碗',工作缺乏压力。人浮于事,数量超编,出现了'好多人没事干,好多事没人干'的现象"。
    "企业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葛洲坝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多、规格高的办学实体,积累了价值上亿元的优良资产。但是,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和教育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致使
    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资产闲置的状况较长时间存在,优质的教育存量资产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最近10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得生源越来越少。
    1995年,葛洲坝集团公司辖区内有19所幼儿园,当年出生的婴儿才598名,即3年后,即使这些孩子全部入托,平均每所幼儿园的新生还不到32名,即使一名新教师也不进,平均每园还有45名教职工,这意味着3名教职工看护2名孩子。
    中小学怎样呢?前景不容乐观。1986年,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总数达到33000多人;可是到了1996年,在校生总数下降到了22000人,于是师资队伍出现了超编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部分学校超编人数高达50%。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经过测算,认为如此下去,教育资源利用率最高只能达到60%。
 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是减人增效,还是开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义无反顾,他们选择了后者。经过研究,提出了用产业的思想办教育,走教育产业道路的主张,明确了"教企分离,经费包干,法人治理,自主办学"的改革思路。

    "经费包干,自主办学"的改革试验在一所幼儿园俏然展开。这个教育实体生源严重不足,教职工严重超编,处于生存的困境之中。
    那所幼儿园名叫东山幼儿园。在其附近500米的范围内,就有3所幼儿园。在激烈的竞争当中,
    它处于不利的条件之下,附近各个单位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凡是入托东山幼儿园的,经费不予报销。1995年春季开学时,幼儿园49位员工看护的幼儿只有220名。**园长说:"1995年下半年,尽管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想尽了办法,幼儿人数也只有270人。如何吸引幼儿园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宜昌的幼儿,成了我们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主要问题。"
    如何吸引幼儿到东山幼儿园来?在剖析了自我,对比了他人之后他们确定了自己的市场位置,走"规范加特色"的办园之路。这特色就是"体育"。鲜明的特色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在宜昌市22届文艺汇演当中,东山幼儿园的"三峡雏鹰"体育舞蹈节目获一等奖;在湖北省第二届幼儿基本体操比赛当中,东山幼儿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编排奖;他们代表湖北省进京参加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赛,荣获二等奖。招数当然不仅仅是这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青岗"接待站。这个岗从1995年设立至今,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生源多寡,始终如一,教师每天清晨7:20准时在山下接孩子。专用的车辆早晨跑两趟,考虑到气温上升等因素,下午跑三趟。无微不至的保教,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孩子们的心,赢得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心,他们纷纷到孩子送到这里。生源由葛洲坝拓展到了宜昌市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入托幼儿数从240名增加到了460多名。原来教师超编的现象变成了缺编。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开始形成品牌。东山幼儿园一举成了湖北省示范幼儿园。
    与此同时,试验在另外一所小学进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向市场,充满生机。试验的成功鼓舞他们进行全面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于是,1998年9月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成立了。它标志着企业教育与企业主体的相对剥离。从成立之日起,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依托企业,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依法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提供教育服务,发展校办产业;统一管理企业内所有教育,并独立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相对剥离,意味着在教育实业集团初建期间,葛洲坝集团公司仍然按原有基数核拨教育经费,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待教育集团有一定创收能力后,葛洲坝集团公司逐年核减教育经费。以后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办公助",即大部分教育经费由教育实业集团自己筹措,集团公司适当给予补助。成立一年来,教育实业集团通过扩大教育职能,兴办教育产业等形式,为集团公司节省教育经费1000多万元。
    于是,企业教育董事会成立了。这个组织是教育实业集团与社区的纽带。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葛洲坝社区的公民都能关心、支持葛洲坝教育,并能直接参与管理。
    于是,"依托企业、立足社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社区教育模式诞生了。他们抓住机遇,扩大服务领域,赢得更大的市场。针对企业外营点职工较多,孩子在后方无人照顾的状况,他们创办了寄宿制学校,为孩子提供全天候服务。幼儿园不仅仅有日托、全托,还开设"钟点托"。根据社会需求,他们创办了葛洲坝阶梯英语学校,开办了葛洲坝计算机学校。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各类教育面向社会招生,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招生范围辐射全国12个省的100多个县(市)。为了给学校和社会提供就业服务,他们在宜昌、深圳建立了职业介绍所,一年内共推荐就业720多人,创收20余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显示了社区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面向社区、服务社会,广辟财源,有效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据教育集团负责人介绍,1998年,教育自筹资金已占教育支出的46.66%。1999年、2000年教育实业集团将分别为葛洲坝集团公司分担经费2000多万元。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人关心、重视、支持和管理教育的局面。葛洲坝社区教育董事会成立半年来,召开了4次董事会,教育实业集团总经理的工作汇报打动了各位董事,过去一些不好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他们纷纷为办学提供资金;他们积极支持创办省级示范高中……
    为了赢得市场,占领市场,他们苦练内功。资源优化配置,人员优化组合。
    他们将后勤从教育主体整体中剥离出来,组建了物业服务公司,模拟市场运行,通过为学校提供后勤物业服务来获取报酬。对大型建设项目和购买业务,由学校公开对外招标,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承包给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公司对内按合同经营,对外按市场经营,自负盈亏。
    与此同时,他们进行了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通过"关停并转",撤校并点,减少办学实体7个,扩大了办学实体规模,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如职教中心所属的五所学校合并,对外"五块牌子",对内"一个中心",人、财、物统筹安排。对于调整后富余的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兴办特色学校,以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来分散的校办企业合并重组,在葛洲坝教育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实行集团化经营,增加了搏击市场的能力。他们先后采取收购、参股、兼并外部企业,实现着校办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培植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校办企业的持续发展,为主业分流近300人,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教育改革的进程。
    干部实行竞选聘任制。变干部委任制为"自己申请干、群众拥护干、组织批准干"的竞选聘任制。所有干部就地免职,然后按照岗位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参加考试和竞职演讲,由群众进行评分,对初胜者,由实业集团按干部考核程序进行考核后再行聘任。此举打破了过去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精简了机构,精干了队伍。新组建的教育实业集团管理机构只设6个部处室,机关人员由132人减到66人,科级干部由38人减到22人,形成了"小机关"服务"大教育"的管理格局。
    教师实行竞争上岗制。所有在册教职工,统统由固定用工制度改为合同用工制度,各教学单位由一把手负责,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班主任由学校聘任;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科任教师挑选
    班主任。在聘任中,实行"职称评聘分开"、"薪随岗变"。暂时不能上岗者,或进修培训,或转岗待岗。对于目前尚缺的特殊专业教师,公开向社会招聘。一年来,共转岗教师158人,内退155人,外聘教师20余人。
    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一年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面向社会招生1700多人,占年招生量的70%,高中招收社会新生200多人,各类办学收入1000余万元。创收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他们投资80多万元改善了寄宿学校环境,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运动场和科技楼,使成为宜昌创建文明城市的示范点。
    去年,他们购进586计算机300台,目前计算机总数达到1300多台,学生实行一人一机上课。
    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1998年,教育实业集团小学-调研考试合格率、优秀率均高于1997年平均水平;10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学校;高考成绩也好于往年;学科竞赛共有504人次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名师工程"的实施,各师专项奖的设立,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去年,他们评选了首批学科带头人,并给予补贴。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
    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作积极性及业务水平的提高,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推进他们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督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长江,奔流不息。葛洲坝,兴旺发达。这是现实,也是祈望。日益发达的教育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葛洲坝总公司如虎添翼。
   也许,他们的改革实践为我国企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走产业之路踏出了一条新路,为我国国有大型企业3年解困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我国教育、经济发展提供了微观模式。
頂部
 

好人一生平安